
“Shib 还有价值吗” 的疑问,在 2025 年的市场波动中显得尤为突出。作为曾创造过百万倍涨幅神话的迷因币,Shib 的价值争议始终围绕 “情绪炒作” 与 “实质支撑” 的博弈展开,而当前供需变化与生态进展正为这一问题提供新的注解。
从积极层面看,供应端收缩构成短期价值支撑。截至 2025 年 10 月,Shib 已累计销毁超 420 万亿枚代币,近期更出现单日 263 亿枚代币转入冷钱包锁定的情况,叠加 Shibarium 网络通过燃料费兑换实现的年均 200 亿枚销毁计划,流通量持续缩减确实带来稀缺性预期。技术面也释放信号,日线图形成的 “双底” 形态被部分分析师解读为潜在 150% 涨幅的契机,若能突破 0.000033 美元颈线,短期价值或迎来提振。此外,Layer3 区块链代币 TREAT 的推出与隐私功能布局,显示其正尝试突破纯迷因属性。
但这些信号难以掩盖价值根基的脆弱性。最核心的矛盾在于供应量与市值的失衡 —— 当前 584 万亿枚的流通量下,即便单价达到 0.001 美元,市值也将远超苹果公司当前规模,而按 2025 年销毁速度,实现这一目标需近 2.9 万年。更关键的是生态落地成效微弱,Shibarium 的销毁机制边际效应递减,2024 年 0.4% 的流通量缩减仅带来 12% 的市值增长,且新推出的 TREAT 代币尚未形成实际应用场景。
市场表现更暴露其价值空心化问题。2025 年 1 月 Shib 跌破 200 日 EMA 关键均线后,交易量骤降 60%,鲸鱼资金大规模抛售,价格一度跌至 0.000011 美元附近。即便 10 月出现供应收缩信号,其价格仍在 0.000014-0.000018 美元区间震荡,较 2021 年历史高点跌幅超 97%,印证其价值高度依赖短期资金炒作而非生态支撑。
本质上,Shib 的价值仍停留在 “社区共识 + 供需博弈” 的层面,缺乏比特币的去中心化属性与以太坊的应用生态。我国明确禁止虚拟货币交易炒作,此类资产价格波动剧烈且不受法律保护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Shib 的 “价值” 更多是投机语境下的短期机会,而非可持续的资产配置选择,需警惕 “销毁利好” 噱头下的风险陷阱。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