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比特币的创造者,中本聪的挖矿行为是比特币网络从概念走向现实的起点。要明确 “中本聪什么时候开始挖矿”,需回归比特币诞生的关键时间节点,从创世区块的挖掘到早期网络的维护,勾勒出这段加密货币历史的源头。
中本聪首次挖矿的时间,精准定格在2009 年 1 月 3 日—— 这一天,他成功挖出了比特币网络的第一个区块,即 “创世区块”(Genesis Block)。在此之前,中本聪已完成比特币的核心技术框架搭建:2008 年 10 月 31 日,他以匿名身份 “中本聪”(Satoshi Nakamoto)向密码学邮件列表成员发送《比特币: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》白皮书,系统阐述了去中心化电子现金的构想;随后几个月,他完成了比特币开源代码的编写,为挖矿与交易功能奠定技术基础。1 月 3 日,中本聪在自己的电脑上运行代码,生成创世区块,获得了系统奖励的 50 枚初始比特币,这不仅是比特币历史上第一次挖矿行为,更标志着比特币网络正式启动。
从技术背景来看,中本聪早期挖矿的条件与如今截然不同。当时比特币网络尚未被外界关注,全网算力极低,仅需普通家用电脑即可参与挖矿 —— 中本聪使用的很可能是一台普通的 x86 架构计算机,通过 CPU 完成哈希运算(早期比特币挖矿支持 CPU 模式,后续才逐渐过渡到 GPU、ASIC 矿机)。创世区块的挖掘过程没有竞争,因为彼时除中本聪外,几乎无人知晓比特币的存在,他既是网络的创造者,也是唯一的早期矿工。
在挖出创世区块后,中本聪并未停止挖矿,而是持续维护比特币网络的早期运转。从 2009 年 1 月到 2010 年中期,他仍在参与挖矿活动,通过个人算力支撑网络稳定性。区块链浏览器数据显示,这一阶段有大量与创世区块地址相关的早期区块被挖出,行业普遍推测这些区块的挖矿者正是中本聪。据估算,在此期间中本聪可能累计挖出约 100 万枚比特币(这些地址至今仍处于 “休眠” 状态,未发生任何转账),为比特币网络的初期算力安全提供了关键支撑。
中本聪的挖矿行为,并非为了短期获利,而是为了验证比特币技术的可行性、启动并维护去中心化网络的运转。1 月 3 日的首次挖矿,不仅是一个时间节点,更象征着去中心化金融理念的落地 —— 通过代码与算力,中本聪将 “点对点电子现金” 的构想转化为现实,为后续加密货币行业的发展埋下了第一颗种子。随着 2010 年下半年中本聪逐渐淡出比特币社区,他的挖矿行为也随之停止,但这段始于 2009 年 1 月的创世挖矿历史,始终是比特币去中心化基因的核心见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