买卖 U 币掩隐罪真实案例:警惕虚拟币背后的法律陷阱

 

在虚拟货币交易的复杂漩涡中,U 币(USDT,泰达币)因其相对稳定的价格锚定和便捷的交易特性,受到不少投资者关注。然而,部分不法分子却利用这一虚拟货币进行违法犯罪活动,其中涉及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罪的案例屡见不鲜,为社会敲响了警钟。

2024 年,湖北省枣阳市就发生了一起典型案件。马某以 “U 币商人” 的身份,看似正常地从事 U 币交易。小周在遭遇理财诈骗时,被诈骗分子诱导向平台申请借款,并在诈骗分子的指导下联系马某,采用线下现金交易的方式从其手中购买 U 币,用于向诈骗平台充值。事后,小周发现自己被骗,警方迅速介入调查。起初,马某坚称自己只是普通 “币商”,并不知晓小周被诈骗一事。但承办检察官在审查中发现诸多可疑之处:小周转入投资平台的钱,收款账户是不同人的个人账户,且马某与小周特意进行跨地区线下大额现金交易,交易时间与诈骗分子和小周沟通的时间接近。检察官引导公安机关对马某手机进行数据提取,最终在加密即时通讯软件中,提取到涉及 “锁单”“走流程” 等术语的聊天记录,这些术语正是帮助诈骗分子转移赃款的暗语。此外,检察官排查涉案 U 币账户交易记录,发现多笔异常交易。最终,法院以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罪判处马某拘役五个月,并处罚金。

同年,在江苏省常州经开区,张远等四人也因 “取现换 U 币” 的行为触犯了法律。张远因公司倒闭负债累累,在被陌生人 “阿明” 介绍所谓兑换 U 币的 “生意” 后,虽明知可能违法,但为赚钱还是选择合作。他召集朋友尹强、苏美珍、张笑组成团队,按照 “阿明” 指示,到指定地点与电信网络诈骗的受害人当面取走现金,再将现金换购为 U 币转账到指定账户,以此获取报酬。他们辗转多地完成多单 “生意”,直至在常州进行第三单 “生意” 时被警方抓获。法院审理后,以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罪分别判处张远等四人有期徒刑三年,缓刑三年六个月,并处罚金人民币 2 万元 。

此类案件频发,背后是犯罪分子利用虚拟货币的匿名性和交易便捷性,将其作为洗钱工具,企图模糊资金来源,让非法所得合法化。而一些人因贪图小利,在明知或应当明知资金来源非法的情况下,参与到 U 币交易环节,为犯罪分子的资金流转提供帮助,最终沦为犯罪的帮凶。我国法律明确规定,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、转移、收购、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、隐瞒的,构成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罪。情节严重者,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 。广大民众应认清虚拟货币交易的法律风险,切勿被高额回报迷惑,避免卷入违法犯罪活动,一旦触犯法律红线,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