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虚拟货币的复杂生态中,USDT(泰达币)作为一种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,因其交易便捷、价格相对稳定,常被视作加密货币市场的 “硬通货”,吸引了不少人私下交易。但在我国,这一行为已严重触碰法律红线,面临的刑罚后果不容小觑。
2021 年 9 月,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》,明确指出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,一律严格禁止,坚决依法取缔。私下买卖 USDT,本质上是参与虚拟货币交易,直接违反这一规定。这种行为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,冲击国家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体系,导致资金流向难以追踪,增加了金融风险的不确定性。
从刑法角度看,私下买卖 USDT 可能触犯多个罪名,量刑因具体情节而异。若买卖双方明知资金来源涉及犯罪,如电信诈骗、网络赌博等,仍通过 USDT 交易协助转移资金,将构成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、犯罪所得收益罪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三百一十二条规定,一般情形下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,并处或者单处罚金;情节严重的,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。2024 年,孙吴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,小杨在三个月内与多人进行近一万笔 USDT 交易,总交易流水达 1.2 亿元,其经手的资金账户涉及 7 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,最终小杨因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罪,被依法判处相应刑罚,因其情节严重,面临着较重处罚。
若交易行为以 USDT 为媒介,实现人民币与外汇之间的变相兑换,企图绕开国家外汇监管,赚取汇率差,则可能涉嫌非法经营罪。《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、非法买卖外汇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》第二条规定,实施此类非法买卖外汇行为,扰乱金融市场秩序,情节严重的,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四项规定,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。在某已判决案例中,A 用现金收购散户的 USDT 后按美元汇率转卖获利,交易金额达 510 万元,最终被认定为非法经营罪,主犯 A 获刑 8 个月。
即便交易资金未涉及犯罪,也未进行外汇兑换,私下买卖 USDT 的行为本身,也因违反国家金融管理秩序,不受法律保护。一旦交易双方发生纠纷,如一方支付资金后未收到 USDT,或收到假币等情况,向法院起诉也无法得到支持,损失需自行承担。
私下买卖 USDT 绝非获取财富的捷径,而是踏入了法律雷区。其可能面临的刑罚从数月到数年不等,除了失去自由,还将面临罚金、没收违法所得等经济制裁,甚至可能因参与非法金融活动,对个人信用记录造成严重影响。在我国金融监管日益严格的当下,远离虚拟货币交易,是保护自身财产安全与避免法律风险的明智之举。毕竟,任何试图挑战法律权威、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,都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。